影響物流效率最大的五個外部因素
為貨主企業降本增效是永恒的主題,然而除了物流各個環節本身外,幾個外在因素對物流效率的影響不可忽視。
1、產業結構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物流的成本和效率。
大面說,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越高,則物流費用占比下降的概率越大,運1噸鋼和1噸芯片,運費差距不大,但物流費用比重前者高很多。產業空間結構布局上,重貨運輸距離下降,也會降低物流成本。
2、人口結構會改變物流運作方式,增加透明度,降低交易費用。
人口結構在兩個層面:家族小型化和勞動人口下降。
堅持執行三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,使過去的大家族逐漸小型化,過去三代人就有可能串聯起上百人的親人關系,并通過差序格局形成很好的管理秩序,不要說物流生意,就算是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可能鏈接在一起。
現在三代人能形成親戚關系也就10人左右,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社會各個環節更有可能走向公平、透明,裙帶關系無法滿足生產需要,既然是對外,不如通過平等公開的程序,選擇性價比高的供應商。
3、社會政策不協調,地增加物流成本。
稅收安排方面,增值稅成為了物流企業集中、兼并重組和形成行業優勢的重大阻礙。物流處于經濟活動的末梢,尤其是到司機更是如此,末端獲得增值稅票的途徑和動機都不足,而且我們所看到的增值,可能僅僅相當于司機的勞動報酬,這些可能是扶貧的對象。
社會保障有個巨大的坑。從事物流行業的人,大多來自農村,在當前社保全國統籌的情況下,進城務工的農民在各自戶口所在地已經有新農合保障,有的地方還會有保險公司介入形成大病保險,農民工其實不想繳納五險一金,一方面成本較農村高,另一方面用起來也不互通、不方便。
4、技術發展提升物流效率。
這里主要是指普適性技術在物流行業的應用,比如通信技術、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使倉儲里的機器人動起來,使很多過去不能實現的場景都能獲得大規模運用,只要身在其中,處處能感受到技術帶來的物流領域的變化,識別、入倉、分揀、搬運、傳輸、測量等等各個環節都在快速更新。
總之,物流與社會各個要素高度相關,要提升物流全鏈條效率,不僅僅要練好內功,還需要外部條件的改善。如同企業管理一樣,在多目標約束條件下,若各個目標無法達成一致,局部的效率提升會導致整體效率的大幅度下降,這就需要決策者能夠站在更高層來統籌協調,從而帶來整體效率提升。